随着AI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机械“手脚”有望真正像人类一样灵活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闵行由链成群发表时间:2023-10-09 23:05 随着AI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机械“手脚”有望真正像人类一样灵活智能机器人产业集聚闵行由链成群 节卡机器人。 如今,非夕设计的七轴机器人已在多个精细化场景中落地应用。 (受访者供图) 制图:张继 节卡机器人。 从地铁5号线闵行开发区站沿着东川路往西走一公里,就是达闼机器人产业基地。这家曾致力于研发“可与波士顿动力比肩的服务机器人零部件”的企业,正在进军机器人产业的尖端领域——人形双足机器人。 而在东川路另一头,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自适应并联机器人“玄晖”。它突破了“手眼协同”难题,具备出色的“指尖功夫”,只依靠手感就可转动一个小球。 大模型时代,人们对人形机器人有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如何让机器人的“手”和“脚”真正像人类一样灵活,至今仍是难题。 近期,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扎实推进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全力打响智能机器人“上海品牌”。随着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产业深度融合,上海一批机器人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正在向这一前沿赛道挺进。 人人期待的“会走路的手机” 六台人形机器人排成一列,伴着优雅的音乐节奏,十二只胳膊有模有样地上下翻飞,这是达闼机器人“小姜”们表演的《千手观音》。尽管“小姜”拥有整套智能柔性关节,全身颈、肩、肘、腕、手、腰、膝等处遍布着超过40个柔性关节,可实现精准运动、视反馈抓取、安全感知、多模态交互等功能,但和真人相比,它依然如美人鱼般欠缺“一双腿”。 “我们身处的建筑空间都是根据人的外形来设计的,如果机器人没有腿,想要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很不方便。”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专家梁聪慧透露,他们正在研发一款双足机器人,取名“七仙女”。“七仙女”拥有60多个智能柔性关节,通过多模态大模型RobotGPT赋能,具备多模态融合感知、认知、决策和行为生成能力,可实现平衡站立,拥有优美步态和灵巧的双臂及双手操作,步行速度约为5公里/小时。 达闼CEO黄晓庆将“七仙女”比作一台会走路的手机,“未来每个人或每个家庭都希望拥有的更伟大的手机”。除了站立和行走,公司希望研发中的“七仙女”能实现蹲跑等更多功能。达闼的人形机器人从软件到硬件全部自研,因为拥有更灵活的云端大脑,可挑战更复杂的技术。 机械臂可以“像人一样学习” 自年初发布首个力控型并联机器人后,非夕机器人公司正在深耕自适应机器人领域,打造更全面的平台型产品线。其自主创新的通用型夹爪GRAV、AI通用平台NOEMA、穹知系统等,在工业机器人垂直应用领域拥有首屈一指的“金刚钻”。 “自适应机器人”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沿着仿人化技术路线打造的、深度融合工业级力控、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多元技术的通用智能机器人。这个名词由非夕机器人公司定义,不仅在国内被采纳,也被海外机构研报收录。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应用产品总监岳强告诉记者,传统机器人在工作前需要先了解工作环境,工程师会根据实地情况为其设计工作轨道和任务步骤。而自适应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通过学习来适应陌生环境,凭感觉自发作出决策和动作。 如今,非夕设计的七轴机器人“拂晓”在传统机械臂基础上增加了精准力控感知,已在打磨抛光、高精密零部件组装、按摩理疗等精细化场景中落地应用。 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智能 达闼和非夕所在的东川路沿线,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智能机器人产业正在加快落子布局。作为上海机器人产业重镇之一,闵行区经过多年深耕布局,集聚了医疗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企业。截至今年8月,区内机器人产业链存量企业达148家,仅“大零号湾”地区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共11家,其中6家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为专精特新企业。 9月底,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与7家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签约合作,标志着“大零号湾”智能机器人产业由链成群迈出关键一步。目前,“大零号湾”区域内的机器人企业集群已明确了在马桥试验区扩租生产2.4万平方米厂房的需求意向,未来计划打造以节卡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为链主的30多家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双脚”跃上台阶,并在草丛、泥泞路面上稳定行走;“手指”自如地握住瓶子,抓握投递篮球,甚至娴熟地制作咖啡拉花……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在日前举行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机器人创新科技论坛上所描绘的场景,未来将是“无处不在的机器人,无处不在的智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制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